聊斋志异

《聊斋志异》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文学巨著。全书分为12卷,收录短篇文言小说491篇。蒲松龄在继承魏晋志怪和唐宋传奇传统的基础上,以隽永之笔、博爱之情,取得了中国文言小说创作的伟大成就,本书也就成为一部家喻户晓、妇孺皆知的不朽作品。
龁石
【原文】
 
新城王钦文太翁家,有圉人王姓,幼入劳山学道。久之,不火食,惟啖松子及白石。遍体生毛。既数年,念母老归里,渐复火食,犹啖石如故。向日视之,即知石之甘苦酸咸,如啖芋然。母死,复入山,今又十七八年矣。
 
【翻译】
 
新城王钦文老先生家里,有个姓王的马伕,年幼时就入崂山学道。学道时间长了,不再吃熟食,只吃些松子和白石。浑身长满了毛。这样过了好几年,他惦念老母亲,便回到家里,渐渐又恢复吃熟食了,但还是照旧吃石头。他拿起石头对着太阳看,就能看出这个石头是甜的还是苦的,是酸的还是咸的,吃起来就像吃芋头一样。老母死后,又进了深山,至今已有十七八年了。
 
【点评】
 
在《聊斋志异》故事的地域分布中,山东占了很大的比例。在山东故事中,淄川、济南、新城、崂山等地又占了很大的份额。淄川,是蒲松龄的家乡。济南,是蒲松龄多次赶考的所在地。崂山,是蒲松龄旅游过的地方。而新城,则是蒲松龄东家毕际有的姻家王渔洋所居住的地方。
 
《龁石》的故事亦见于王渔洋的《池北偶谈·谈异一》。题目叫“啖石”,所叙与《龁石》大同小异:“仙人煮石,世但传其语耳。予家佣人王嘉禄者,少居崂山中,独坐数年,遂绝烟火,惟啖石为饭,渴即饮溪涧中水。遍身毛生寸许。后以母老归家。渐火食,毛遂脱落。然时时以石为饭。每取一石,映日视之,即知其味甘咸辛苦。以巨桶盛水挂齿上,盘旋如风。后母终,不知所往。”有趣的是,蒲松龄和王渔洋都对于王嘉禄之所以能龁石进行了描述。在王渔洋,是“以巨桶盛水挂齿上,盘旋如风”,强调了王嘉禄牙齿咬合的力量,而蒲松龄则不屑于对此说明,干脆讲:“如啖芋然。”——两者的叙述是各有千秋呢,还是有巧拙之别呢?
上一篇:董生
下一篇:庙鬼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 仲玄 评论 龁石:不食人间烟火,是彰异术,还是没有吃的?
Copyright © 2017-
参考资料:《聊斋志异》 注者:于天池;译者:孙通海、王秀梅、王景桐、石旭红、侯明、王军、王海燕、王敏等;整理编辑:周旻、刘胜利、刘树林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